首页

女王样黄金

时间:2025-05-23 03:07:56 作者:朝鲜新建驱逐舰下水发生“重大事故” 浏览量:58207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万亿,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势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是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直观体现。回望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刚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如今就已突破3万亿元,特别是最近7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足以说明我国研发经费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水平上已经位列世界第13位,介于欧盟(2.2%)和OECD国家(2.7%)平均水平之间,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具体看公报,可以找出几个亮点:一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明显提升,增速比R&D经费快1.3个百分点,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二是企业研发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企业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达到84.0%,比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是拉动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而一些中西部省份研发投入跻身“千亿省份”行列。

  这些亮点固然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上看,基础研究依旧是研发活动的短板。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它所代表的原始创新能长久传导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但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结构比例相对失衡,对试验发展的投入比例常年保持在70%以上,2022年更是在82%以上。体现在结果上,就是模式化的创新比较常见,但以复杂的、底层支撑性技术和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创新相对匮乏。

  进一步来看,科技创新也存在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比如,我国越来越重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但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企业投入则在低位徘徊,同时,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存在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夹生等现象;另一方面,企业虽然是经费投入主体,但其转化项目大多属于“短平快”项目,较少组织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系统性、协同化、集成性攻关,应对“卡脖子”问题乏力。

  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研发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和有效使用,将持续激发出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也要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研发投入在规模、结构和效能等方面仍有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点,尤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聚焦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投入,着力提高资金利用效能。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政策解读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率先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高质量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

物流降成本 发展增效益

当前金融领域的种种问题乱象很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少领导干部对金融工作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存在比较严重的“本领恐慌”。特别是一些人政绩观扭曲,缺乏金融工作常识,违背金融市场规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肆意乱为、胡作非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更有甚者,一些人胆大妄为,靠金融吃金融,内外勾结、滥权敛财、贪婪无度。

“Z世代”玩转“宿舍经济”:以“趣”为径、悦人悦己

受益于消费恢复,消费品制造业利润较快增长。1—2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上年全年下降1.1%转为同比增长12.9%,13个消费品制造大类行业中11个行业利润增长。

淮河干流进入为期4个月的春季禁渔期

随着元宵节的到来,国内航空旅行也迎来一个小高峰。航旅纵横数据显示,预计元宵节当天,国内旅客运输量将达到200万人次。在众多繁忙航线中,除了连接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的往返航线外,北京往返三亚的航线也成为当天的热门选择。

美国纽约曼哈顿发生持枪抢劫案 两名警员中弹受伤

汪文斌: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对非团结合作,始终坚持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同非洲国家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非洲国家积极支持并踊跃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大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